首页 快讯 > 综合 > 正文

作家苏童亲临东莞长安镇,畅谈阅读写作中诸多“第一次”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沫依

图 / 主办方提供


【资料图】

4 月 20 日," 书香长安 问道莲溪 " 全民阅读推广项目发布暨第十一届长安镇莲溪书香节启动仪式在东莞市长安镇图书馆举行。现场,著名作家苏童带来 " 阅读与美好生活 " 的主题讲座,与百余名读者畅聊自身经历,大方分享阅读写作重要节点上的 " 第一次 "。

第一座图书馆:糊墙的报纸和没有封面的书构建起 " 混杂 " 的阅读体验

" 阅读是一种很私人的体验,我们谈到阅读,实际上谈的是个人的记忆。" 现场,苏童以这样的表述开场,他提到,最初的阅读更是一种无意识的、对文字的抓取,自身印象已经模糊,但非常珍贵。

身为江苏人的苏童,对童年的经历仍历历在目,他提到,由于天气潮湿,母亲会用报纸去糊墙,自己发现墙上有字便会去读," 有时候报纸糊反了,我就把身体扭过去,用一种很奇怪的姿势去看。" 说到这里,苏童也不禁笑了起来," 我回想起来,这道墙就是我的第一座图书馆,多少有点感伤苦涩。"

另一个令苏童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发生在十多岁时。他提到,自己通过姐姐看了许多 " 没有封面的书 ",因此只记得情节,却不知道书叫什么," 直到我上大学后逛图书馆时才知道,那时读的一本书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复活》。"

回望过往的阅读经历,苏童用 " 混杂 " 来形容," 哪些被过滤掉或留下来其实并不清楚,但是我很感谢这种莫名其妙的阅读,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里,我会一直记住属于自己的一座特别的图书馆。"

第一次阅读与投稿:文学道路的开启 " 战线很长 "

苏童的阅读经历,可以称得上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苏童回忆起 1977 年第一次去买书的场景," 我一放学就跑去苏州市第一届书展,好不容易挤去柜台前,但只剩了一本微积分。" 说到这里,苏童顿了顿, " 但是我一点都不生气,只想着不能浪费,回去后看完了第一章,结果高考数学是所有科目的最高分。" 他打趣道。

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国门打开,文学与哲学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再次来到新华书店,有了更多选择了的苏童则迫不及待地将卡森 · 麦卡勒斯、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的作品收入囊中," 这是我的第一次真正的阅读,这样的小说当时我看不太懂,但是它们为我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让我窥见了一个短篇小说的世界。"

高中阶段,阅读了不少报刊杂志的苏童有了将作品变为铅字的梦想,他回忆,高中时自己写了一篇八千字左右的文章寄给《苏州日报》,不过愿望并未成真," 过了一阵稿件被退回来了,我表哥拿到了一封厚厚的信,还以为是我写给谁的情书。"

投稿的过程并不顺利,直到 1983 年,苏童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虽然在写作方式上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也并未收录在日后的作品集中,但他仍感慨表示是一个 " 特别的时刻 "," 那么多次投稿第一次有了回音,还是值得纪念的。"

第一本小说与电影改编:作品发表 " 有些坎坷 ",影视改编 " 一炮打响 "

从 1983 年第一篇小说发表到 1986 年,三年间苏童只发表了三篇作品,其他所有作品均以退稿告终。现场苏童提到,《桑园留念》这篇作品在 1984 年完稿,三年后才得以发表,这部用略显伤感的笔触记录了被少年视作家园和乐园的 " 桑园 " 里发生的青春、友谊、爱情与死亡,也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说,是 " 真正值得被纪念的 "。

更多读者则是通过著名小说《妻妾成群》认识了苏童,而这部作品也被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并一炮走红。现场,苏童分享了改编背后的故事,他提到,当年共有三个导演来表达了改编的意愿,而张艺谋 " 只是第三位 "," 最后那场雪的画面等了很久,上映前,他寄给我一个录影带,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转化为影视,心情很兴奋。"

《妻妾成群》讲述了一个女性在秩序森严的封建家庭中明争暗斗的沉浮往事,电影巧妙地将小说中 " 十二月初七,陈府门口挂起了红灯笼,这天是陈老爷过五十大寿的日子 " 这句表述中灯笼的意向提炼出来,为观众打造了视觉上的良好观感,苏童坦言改编 " 非常成功 ","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领会到影视的力量。"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来源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

责编 | 甘卓然

校对 | 赵丹丹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