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综合 > 正文

王玥波梁彦联袂登台开启首演说经典评书 老友欢聚宣南书馆新剧场

王玥波梁彦联袂登台开启首演说经典评书(副题)


【资料图】

北京晚报记者 王广燕

现场

旧库房变新书场古色古香

舞台中央,古色古香的桌案之上,“北京评书 敬亭遗韵”八个字格外夺目。首先登场的梁彦台风稳健,在飞扬的文采中将《封神榜》的故事娓娓道来。而王玥波说演的《雍正剑侠图》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他以传神的表演,活灵活现刻画出不同人物。台下的观众一边品茗,一边观演,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时时萦绕着欢笑声和掌声。

现场的百余位观众中,有不少是宣南书馆的老朋友。观众武先生是王玥波的“铁杆粉丝”,从天桥艺术中心到前门老舍茶馆、宣南剧场等地一路追随。“王老师的评书非常幽默诙谐、深入浅出,能够把书中的内容和当代的情境联系起来,特别有意思。”

宣南剧场负责人李楠介绍,剧场所在地原本是一个库房,经过约一年时间的改造成为社会多方共同投资运营的专业化剧场。剧场以宣南文化为底蕴,以传统曲艺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主线,展现老北京传统文化特色。“剧场每周日下午都会上演评书,王玥波说演《雍正剑侠图》、梁彦说演《封神榜》;每周六下午观众还可以来欣赏大逗相声专场。未来周一到周五剧场也会开设一些活动。”

宣南书馆由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评书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评书艺术家连丽如创办,自2007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已演出700余场,相继上演《三国》《东汉》《隋唐》《水浒》《精忠说岳》等多部长篇传统评书,吸引近20万人次观众走进书馆。据了解,目前位于前门老舍茶馆的宣南书馆·老舍店,每周六下午由王玥波说演《聊斋》、唐柯说演《潘杨讼》、马剑平说演《隋唐》等精彩评书节目。

快访

“能说‘大书’的演员很紧缺”

宣南剧场首演当天,王玥波收到了观众送给他的特别礼物——一位从大兴区赶来的老先生,为他带来两块崭新的醒木。这让王玥波备受感动,“我们能在台上说评书,离不开观众对我们的支持与厚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自媒体平台的普及,不少评书演员转战线上,有的甚至从没在线下书馆里说过书。而在王玥波眼中,“到哪儿说书也没有在书馆里说好。在书馆说书,演员可以和观众面对面交流,其中的体验不言而喻,现场的视听冲击和感官刺激以及群体效应,对双方都是极大的享受”。

谈到当前北京评书的人才传承,王玥波直言喜忧参半。喜的是不断有爱好曲艺的年轻人参与北京评书的学习,如西城区文化馆“宣南曲艺社”评书班多年来吸纳并培养了大批学员,对北京评书的普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忧的是能说“大书”的演员还很紧缺。“‘大书’要求演员最少能说60讲、总共120小时以上的内容。现在我们有不少青年演员能够说20分钟的评书小段,但还讲不了‘大书’。而我们评书的魅力就在‘大书’上。”

在王玥波看来,想要说好“大书”,需要下苦功夫。以《聊斋》为例,王玥波家中有100多本聊斋方面的书籍,“为了说好一回的故事,我可能得翻阅十几本二十本参考书”。王玥波认为,“评书这门艺术包含四度创作,前两度创作是原著和评书脚本,第三度创作是演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阅历、评书技巧进行加工,第四度创作则是在台上的随机应变、见景生情”。

演出结束后,记者看到了梁彦的评书脚本提纲,细密工整地梳理了当天演出中的思路。“评书都是活词儿,演员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并且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在台上灵活调整。”每场演出结束后,梁彦都会写一篇演出小记,记录这一场的主要内容和精彩瞬间。“每篇千字左右,累计到现在700多场,也有七八十万字了,这也是一笔丰厚的文字谈艺录。”

标签:

精彩推送